但是无论是雅虎还是微软,本身就是技术公司,何必花0亿美金买个看起来没什么技术含量的搜索公司呢?
大家应该都清楚google当时一度很困惑于盈利模式,因为搜索怎么看也赚不了钱。后来投资人引荐施密特加入google,担任董事长,而施密特为google做的最大贡献,甚至可以说决定google存亡的贡献,便是帮助google找到了最合适的付费方——主。
正是施密特把google从一家技术公司变成了一个平台,从此google才成为了2世纪初发展最快的互联网公司。
从这里面我们就能看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google当年的困境是,手里有大把的用户,可是这些用户没法付费,看起来像是在为这些用户免费提供技术服务,盈利几乎无从谈起。现在回过头来看看,我们的共享单车现如今也是面临着这个问题,手里有大把的用户,可是用户付费价格很低,成本打平都很难,盈利也就很难。
除了这些表面的特征之外,google和共享单车还有一个关键的相似点——手里握有所有用户的行为数据。
有了数据,我就曾经的自问,数据能做什么?
前段时间,我正巧关注过一家欧洲的数据分析公司,这家公司的ceo曾公开宣称,他们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全美国2亿人口的性格模型,谁内向谁开朗谁是激进的右派,谁是保守的左派,他们都能分析出来。他们可以利用这个数据分析来帮助政党候选人进行针对性的精准传播,从而帮助增加在大选时候的获胜几率。
这个事情当时让我一度的毛骨悚然。
通过数据建模,可以把一个人的所有都具象化出来。你喜欢什么你家里消费水平如何健康情况走在路上时会不会想喝奶茶早晨喜欢吃什么,等等,大数据都可以具象化出来。
google在过去十几年证明了一件事情,通过数据规模化分析,可以帮助主过滤得出比较精准的群体受众,并进行有目的性地投放,从而帮助主提升目标用户的转化率,节约成本,提升效率。
google在一定程度上革了电视媒体的命,在我们国内,百度也一定程度上革了央视的命。
那么如果到时候我们也是同样的数据在手,这同样也就意味着到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开辟出一个新的脑洞大开的数据盈利模式。
任何能够接触到平台用户的产品形态都能够被称作流量,过去是网页,未来可能就是人工智能+智能硬件。
一个助手机器人家里的一台智能冰箱一个智能手环一个智能家用机器人等等。因为这种产品变得无处不在,此时一个用户的各方面信息全部被数据化了,那么那个时候的投放形式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任何形式的人机交互都会变成百度的投放承载。
曾经只能通过网页来承载的形式,可能会变成由一系列人机交互的智能硬件和人工智能产品来承载,而智能硬件的商业模式也会变化。
所以,我们的共享单车平台是否就可以成为线下最后一公里体系的承载端?“
张俊义巴拉巴拉的将自己心中所有的想法一次性的都倒了出来,留给了在座众人一个开放性的话题,同时也给在座的众人一个半命题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