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器和人的配合,形成适合处置突发事件的小规模战斗小组……要求精干高效,人员分工协同,专业化……
武器应集成使用……包括军犬,车辆,通信设备,各种武器携行……
常规武器应……长短枪搭配,应对特殊地形的武器,潜望镜……技术上难度不大,但不是标配,可以自己做……
防护装备……防弹盾牌,防弹衣……
第三天,是全团指战员送别牺牲战友的日子。以往气氛欢乐的大礼堂,现在已经变成了送别战友的灵堂,充满了悲恸的情绪。
四名牺牲战友身上覆盖着八一军旗,由八名礼兵分左右护卫着他们。四位烈士的正装照片悬挂在灵堂正中,年轻到略带青涩的面容上,还依稀可以看到淡淡的笑容,高高在上的俯视着他们昔日的战友们。他们的父母也已经被接到部队驻地,在一边哭哭啼啼的陪伴着他们的儿子在这世上的最后时间。
低沉哀伤的哀乐声中,全团官兵以连为单位肃立,静听团长袁以刚为四位烈士致悼词。根据四名牺牲战友生前在剿匪战斗中的英勇行为,集团军授予四名牺牲战友烈士称号,荣立二等功。
在参加遗体告别仪式前,种纬已经被告知这次任务他只得到了一个通报嘉奖,倒是副排长左震因为连续击毙两名匪徒而得了一个三等功。按常理,种纬至少也可以得到一个三等功的,但因为他前次打伤人的事情,让他这次任务的评奖受到了影响,能得到一个通报嘉奖已经是不错的了。
当然,前次事件的处罚也变成了在全连面前作出检讨,这种不轻不重的解决方式。对此,种纬没有任何的异议。他知道,部队本来就有就死不就生的传统。和已经牺牲的战友比起来,自己毕竟还活着,把功劳给已经去世的战友也是理所应当的。
自抗美援朝之后,襄城团还没有发生过一次牺牲三人以上的重大伤亡。因为训练伤亡,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等原因,使战士在服役期牺牲去世的,都属于偶尔发生的事情。这次因为处置突发事件而造成了重大伤亡,自然引起了各界的关注。
驻地政府、企事业单位都派人前来吊唁。邻省公安厅、下属公安机关、罗山镇和罗山矿相关人员也派员来吊唁。驻地市电视台、电台和报社,也派来了新闻记者和摄制组,如实记录下四位烈士离开亲人的最后时刻。
当32名礼品托起烈士的灵柩,向停在礼堂外的四辆灵车走去时,列队相送烈士的队列当中突然有人嘶喊了一声:“班长!”
接着,一名战士跑到手捧照片的家属面前,当场跪倒在地,哭得泣不成声。在他身后,三连陆续有十几名战士都跪了下来,面对着昔日的战友做最后的绝别。
“班长,你放心,以为我给你爹娘养老……我一定……”那名战士一边哭泣着,一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直到被另几名同样哭泣的战士架到一边,烈士的灵柩才得以登上灵车。
队列中有人低沉着声音说道:“那个兵就是被李班长救下来的,去年兵,反应慢了一点……”
种纬已经听说了四名烈士牺牲的前因后果,知道那个和自己同年参军的战士,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反应太慢,等到他的班长把他扑倒才逃过了一劫。可惜他的班长在扑倒他的时候已经中枪,还在他的耳边安慰着他:“别慌,一会儿就会有人来救我们……”
不幸的是,后面前来救援的战士们当中,又有两名战士为了救护自己的战友牺牲了。
当灵车启动时,遥望着那包裹灵柩的血色军旗在秋日阳光中渐渐远去,全体特警团战士低声唱起《送战友》,为与自己同样年轻的战友做最后的送别!
追悼会结束,种纬如鲠在喉,只能把全部精力放到总结的最后一部分上——空谈,不如加强实地对抗训练。
在最后这部分总结中,种纬提出现场复盘这次任务最后山洞的战斗的环境。以模拟守洞的方式,试验不同情况下搜索队伍发现敌人的方法和反应时间。找出第一时间发现匪徒,降低接触时的损失的办法。
同时他还提出,应该尝试其他多种进攻方式是否可以解决战斗,并评估火箭筒、枪*、*等不同武器的毁伤效果。
在战斗人员的组成上,他建议应进行不同班组,不同强弱战斗人员的搭配,务必摸清不同人员素质组合情况下,面对同样地形的战斗力水平差距,找出关键问题以解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