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导读
蔡骏文
20岁时,我常路过一家书店,往往进去就是两个钟头,许多书是站在书架前看完的。有本黑封面精装本的《罗生门》,因为黑泽明的同名电影,让我掏钱买了回家。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芥川龙之介。
开篇小说叫《罗生门》,大意是平安时代,有个落魄的家臣武士,在京都的罗生门避雨——罗生门实为“罗城门”,就是中国古代的罗城,亦即外城。罗生门的城楼上,堆满无主的尸体,竟有个老妇人在拔死人头发,不过是为了做假发。武士虽对她分外厌恶,最终却剥去老妇人的衣服,大概是拿去换钱糊口了。这部写于1915年的作品,比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早了三年(1923年鲁迅亲自翻译过此文)。
第二篇小说,便是《地狱变》,想不到十多年后,我居然也写了一部同名的长篇。
再往后,才是黑泽明的电影《罗生门》的原著《莽丛中》。
读毕,我沉默不语。
那年春天开始,我发奋写起中短篇小说,一年内几乎写了二十篇……那时光,我尚不知“悬疑”为何物,也没有流行起“灵魂附体”之类语句,更不晓得之后自己的命运,竟会有如此难以预料的变化。
至今,这本书依然在我身后的书架上,或许在后半夜无人的书房,黑魆魆地发出某种亮光。
以上是我的回忆,也是这本书的主题,在我们的罗生门。
再写罗生门式的故事,不仅是我,许多作家都有这样的夙愿。然而,每个人都是一支锋利的笔,却又生长在不同的土壤与温度中,如何能栽培在同一片罗生门的森林之中?这不是游戏,甚至不仅是致敬,而是创造,还要接二连三地创造,写出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土地、不同的时光,不是罗生门,又胜似罗生门,这真的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