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出现的评论上面,有些还谈到了墨菲的新片,在今天的正式公映上,二十世纪福克斯将《迭戈-罗斯》的广告贴片在了《世界末日》上。
“墨菲的新片看起来似乎很压抑。”
“这是关于毒贩的电影?是一直跟墨菲和小罗伯特-唐尼有传闻的那个?”
“从短短的广告片上看,这好像是一部非常严肃的电影。”
几十秒的广告其实也看不出太多具体的东西来,不过墨菲和二十世纪福克斯都很清楚,《迭戈-罗斯》的类似注定了受众群体不会很乐观,所以一些借势推广是必须的。
而且相比于电视广告,电影贴片广告拥有自己的优势。
电影银幕比电视屏幕要宽大,显示的广告画面感觉更真实、清晰,再加上极具震撼力的音响效果,给观众更直接的视觉冲击力和听觉震撼力。
这种贴片广告一般在电影正式放映前播放,此时观众所处周围环境相对来说比较黑暗、封闭,眼睛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银幕上,干扰信息较少。另外,电影媒体给观众一个单一的“频道”,观众不能像在家看电视、听收音机、阅读报纸那样,可以自由调换频道、翻换版面,逃避广告。
还有一点,电影贴片广告价格也相对较低,比较符合《迭戈-罗斯》的低投入状况,它的每个单位时间的广告价格较其他媒体要低很多,尤其电影贴片广告开始在城市社区和边缘小镇进行投放时,电影贴片广告的投放范围扩大,广告的千人成本也随着降低。
不过,贴片广告也有缺陷,最大的就是强迫观看。
电影贴片广告是在观众花钱买票看电影的情况下被强迫观看的,观众具有抵触心理,同一部电影相对很少有观众花钱去影院看两次,所以贴片广告虽然可以按场次循环放映,但对同一观众重复传达的可能性较小,几乎为零。这就对贴片广告提出很高的要求,抓住仅有的一次机会,达到自己的信息传播目的,“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对《迭戈-罗斯》比较有利的是,《世界末日》是墨菲出演了重要角色、围绕斯坦顿党徒打造的电影,贴片广告引发观众抵触的可能性就降低了很多。
“该吃早餐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盖尔-加朵走到墨菲身后,提醒道,“去冲洗一下吧。”
墨菲回到楼上,简单的洗漱过来,进了餐厅,早餐已经摆在了餐桌上面,在餐盘的上面,则是一份文件。
拉开椅子,墨菲坐在盖尔-加朵对面,看了眼文件,笑了起来,“看起来我们这次应该能大赚一笔。”
“连你都亲自上场搞笑,”盖尔-加朵放下脱脂牛奶,“影迷肯定会买账。”
这是二十世纪福克斯传真过来的一份文件,昨晚《世界末日》的首映场和三千多个提前场中,共在北美收获630多万美元。
这个数字确实无法与暑期档的超级大制作相比,《世界末日》毕竟是一部屎尿屁喜剧,再加上r级的分级,能有630多万美元的收获,已经相当不错了。
而且除了互联网上好评占据绝大多数的观众口碑外,《世界末日》在媒体和专业上的评价同样不俗。
吃完早饭,墨菲看了多份报纸,好评率接近百分之八十。
《娱乐周刊》认为这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银幕上最肆无忌惮、最有能量的喜剧电影;《好莱坞报道者》称赞影片在喜剧这个类型之上加入了很多其他类型片的元素,非常具有新意;《综艺》评价这部影片的故事相当聪明,可以看出编导演都具有很高的喜剧智商,斯坦顿党徒在墨菲-斯坦顿之外,又出现了一位优秀的商业导演。
《滚石》上的专栏文章称观众绝对会被影片逗乐,塞斯-罗根在自己导演的第二部作品里面,果断亮出王牌,融欢腾和恐怖为一体,并且其杀伤力从头到尾都未减弱。
《纽约邮报》更是毫不吝啬的赞誉道,《世界末日》让我笑得厉害,我的胰腺不断起伏,胆管快要裂开,身体就要散架了。
而《洛杉矶时报》直指本质,墨菲-斯坦顿又做了一笔好买卖,《世界末日》带来的利润会让他数钱数到手软!
“如果这部影片真能产生巨额盈利……”
吃完早饭,墨菲跟盖尔-加朵一起进入花园散步,边走边说,“我们可以买一架私人飞机。”
盖尔-加朵刚想开口,手机却响了起来,接通后立即皱起眉头,很快就挂断对墨菲说道,“管家刚刚通知我,马尔克斯-科斯特洛神父过来拜访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