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鼓楼大街豁口以东有一处元代院落遗址,在清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在其中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地窖,这个窖藏上面当时放着一个瓦盆,盖着一个口,里面发现了16件器物,其中10件是青花,6件青白釉瓷器,青花扁壶是其中的一件。”王麻子笑着说道。
然而这件器物出土时并非是完整器,而是48块碎瓷片,最大的13×6厘米,最小的为2厘米左右,仅如指甲般大小。
好在凤首和扁壶的主体纹饰部分都在。这件器物出土后不久,文物部门就对其进行了抢救性修复。
90年代之前,类似的器物只发现首博这一件。
然而,1998年8月,哈萨克自治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回族农民马忠,在自家农田里,不经意挖出了一只壶。
当时,马忠不知道这只壶有多大价值,隐隐地,只觉得壶的形状和花纹都很漂亮,也很独特,可能是个文物。
他想,如果自己把它一直放在家里,根本用不上,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打歪主意,如果交给政府,说不定能研究出什么来,于是,1999年6月,马忠将这只壶交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从此,这只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得到文物部门的专业保护,并收藏于和疆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
这两件器物在2009年3月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上首次聚首。
这对造型相同,纹饰对称的青花重器唯凤尾之纹饰不同,前者为卷草纹,后者为锯齿纹,有学者认为是“一鸾一凤”。
只不过,“和疆籍”青花凤首扁壶的壶柄断了,壶柄究竟是什么样子、花纹不太清楚。
“之前,在帝都地区基本上还没有出土过元青花,这次的发掘也是填补了这块的空白,而且一次能出土十余件青花器物,数量也是非常大的。我们一般看到的元青花都是体形比较庞大,元大都出土的基本上是小件器物为主,而且青花发色有艳丽的,也有发色浅淡的。这也丰富了对元青花的一种认识。”
听着王麻子的话,张天元心中一直都有个疑问,只是他没有直接提出来,而是等着王麻子去解释。
“小哥可能要问了,这东西是怎么到我手里的对吧?”
王麻子笑着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