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金融开放与改革的关系。金融开放与改革的关系,就犹如一个人血液系统和血液流动的关系,开放犹如增加运动量而导致血液流动加速,而要靠改革来改善心脏和血管的弹性健康程度。两者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四种情况:一、适度的运动,适度地增快血液的流动速度,会有助于刺激心脏和血管更具活力;二、通过主动的改革,血液系统被改善得更富弹性,可以适度接受更快的血液循环;三、如果心脏和血管非常健康有弹性,中国的金融系统达到美国的水平,在不考虑“世界工厂”的前提下,中国也可以采取完全的自由汇率制度。
但是,我们绝对不能忘记第四种情况,也是当下中国特别需要警惕的一种,即,如果血液系统仍相当脆弱,剧烈的运动、突然加快的血液流动很可能导致心脏和血管的破裂,进而导致整个中国经济巨人轰然倒下。
换一种比喻,开放与改革对于中国金融来说,好比一个人的两条腿,改革和开放需要交替前行,这样才能走得稳,但如果开放迈得太快,而改革跟不上,则这个人就会因失去平衡而摔倒。
在过去两三年的金融改革和开放中,中国非常好地协调了改革和开放的动态平衡的节奏,改革和开放形成了极佳的良性循环:以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为突破口,激活证券市场,恰如其时地改革人民币汇率机制,在可控范围内利用国际合格机构投资者,使得股市水涨船高,并顺势将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推动上市,中国金融的改革和开放协调前进,取得了举世俱惊的成就。
但最近一段时间,在金融开放方面,尤其是在人民币汇率和资本项目自由化方面,某些舆论正在营造一种“大跃进”的氛围。同时需要警惕的是———金融开放在加速之时,而更为关键的金融改革攻坚反而存在被忽略的危险。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弹性程度仍不容乐观,从整体上看,是银行贷款的间接融资比例仍过高;而在间接融资比例中,国有银行的比例过高;在国有银行中,国有绝对控股者的比例过高;在国有绝对控股的银行中,四大行的比例仍然很高。从这个角度看,三大行上市并不能有效降低这个比例。前一段时间的金融改革尽管缓解了国有金融隐患,但仍远未能将金融的国家风险有效地分解出来。
从微观竞争力上说,中国本土金融企业仍远远落后于国际竞争对手:一、中国的金融企业大部分都处在经营模式相当原始的阶段,目前基本没有一家具备全球竞争能力者,更不要说跨出国门赚取利润,就连对中国“世界工厂”提供全球服务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和巨大的挑战。二、中国金融企业大多处于政企难分的状态中,这使它们在上至战略决策下至减员增效中都效率仍低,难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三、中国金融企业大多仍是国有绝对控股的公司,短期内难以建立有效的责任体系和激励机制,公司暂时仍不能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因此,对于中国金融的改革来说,目前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可以说为提升中国金融企业的竞争力赢得了一段缓冲期。当务之急是扩大金融对内开放,大力发展中国本土社会资本办金融;适当控制对外开放,按WTO承诺允许外资金融成长,形成示范效应;国家集中精力抓好国有战略性骨干金融企业,建立有效的责任激励制度。从而形成以国有绝对控股的战略性金融企业为核心,以外资金融企业为国际化和技术升级先导,以本土民间金融蓬勃发展为广大后方的健康金融生态。一句话,中国在金融领域完全可以复制在制造业的成功经验。
这样通过数年的艰苦改革,中国金融的血液系统将会得到质的提升。到那时,再考虑人民币汇率制度更加市场化也不晚。否则“大跃进”之后“大灾变”,想亡羊补牢,都已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