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强一进陈列房就看见停放在那的装甲车,73式步兵战车(也就是后世的86式步兵战车)和73式轻型轮式装甲车(QL550轻型轮式装甲车)以及中国73式伞兵战车(ZBD2000伞兵战车),高所长带着李国强走到这些战车前一一介绍到。
“73式步战车的战斗全重13.3吨,柴油发动机功率293马力,单位功率22马力/吨,这些数据指标与原型车──BMP-1相比均有所下降。它采用动力舱前置方案,发动机位于车体右前侧,可保护后面的乘员舱不受来自前方火力的杀伤。驾驶员位于车体左前方,利用机械助力操纵装置驾驶车辆。车内有供驾驶员夜间驾驶用的红外夜视仪,车长位于驾驶员的后面,有自己专用的一套观察仪器,包括红外探照灯。中部为炮塔,系车长右侧,炮塔上装有1门73毫米低压滑膛炮,炮身上方装有单轨反坦克导弹发射架,用于发射有线制导的“红箭”-73反坦克导弹。
车体后部为载员舱,可载员8人,他们背靠背而坐,两排座椅中间是主要燃料箱,车后的2扇车门内有两个附加油箱。载员舱部有4个长方形的预备舱门,每个载员都有1个射击孔和1个观察镜,最靠前的2个射击孔是56式或班用机枪射击孔,其他是供56式冲锋枪或自动步枪射击孔,车尾还有1个预备射击孔,供载员舱最后面的2名战士掩护后方使用。
73步战车拥有完整的集体“三防”空气过滤系统,完全可以在核生化污染区作战。当遭受核攻击时,车内的传感器就会马上发出警报,并使整个防御系统开始工作,密封舱盖,在车内产生一定的超压,防止外面的空气通过不严的缝隙渗入车内;同时,车上还装有乘员过滤空气的装置。”高所长详细的把装甲车门打开来介绍道。
“恩不错!”李国强看着这辆战车评价道,现在电脑还没有普及,后世更先进的战车也做不出来,86式是现在最理想的战车了。
“首长请看这73式轻型轮式装甲车”说着高所长走到了旁边的QL550轻型轮式装甲车前面。
“73式装甲车采用了装甲钢全封闭车体,大量采用薄壁框架结构,受力部位采取局部加强措施,保证各焊缝、孔洞密封,使车体具有足够的刚强度和防护能力。其正面、侧面可以防7.62毫米穿甲弹的袭击。后甲板和甲板可以防7.62毫米普通弹和碎弹片来袭,优于国外同类轻型装甲车。
73式装甲车作为火力突击车,甲板配备了12.7毫米机枪1挺,车内乘员4人,作为运兵车乘员最多可达7-8人。适合装备于机械化步兵、空降兵,担负快速突击、向敌纵深发展作战任务。其底盘承载能力为1.5吨,可以作为轻武器、反坦克导弹、近程防空系统的承载平台,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制成指挥车、运输车、侦察车、救护车,实现多种用途,担负多种战术任务。
还有这边的73式伞兵战车,“伞战”由动力室、驾驶室、战斗室,兵员室四个部分组成,驾驶室在车首左侧,动力室于车首右侧,战斗室则位于车体中央,采用炮塔式结构,装有1门小口径机炮及反坦克导弹发射器1具,乘员3人,载员至少4人。乘员分布与BMD系完全不同,车首驾驶室1人(驾驶员),车长位于驾驶员后方,炮塔由1名炮手操作,这是中国履带装甲车的一贯布局,兵员室则设在尾部,可以容纳约4名步兵。
“伞战”的后门采用一扇门板的简单设计,比较轻巧。就车体的布局来说,新“伞战”不但没有俄系的标新立异,反而承传着许多如六三式等早期中国装甲车的味道。
新“伞战”的武器系统集中于新型的单人机炮塔,主炮是一门30毫米机炮,该炮采用链式供弹,备有125发穿甲弹、225发榴弹,对地有效射程4000tA尺,对空有效射程2500公尺,总体设计与俄国的2A72相同。”高所长一口气就把剩下的两辆战车都介绍了一遍。